缆车运输图片长寿:桃花溪畔生态人文景观串珠成链
1月24日,長壽區桃東路應急疏散✅廣場邊,三洞溝瀑布從地勢較高的風雨廊橋一瀉而下,噴濺的水霧在空氣中彌漫開來,宛如青山綠水間的一條靈動白練。“環境變好了,現在每個周末我都要來這兒散散步,風景宜人,心情也舒✅暢多了。”家住桃東路附近的市民陳欣然開心地說道。
去年,長壽區以桃東路爲起點,沿著桃花溪建成了一條長約6公裏的城市綠道。這條綠道串聯起三洞溝峽谷、桃花溪電站、三倒拐曆史文化街區、西岩觀城門洞等衆多人文地標景點,不僅爲城市拓展了綠色空間,還讓市民在散步遊玩的過程中,深切領略到長壽文脈的傳承與發展。
沿著三洞溝緩緩前行,道路兩旁綠樹成蔭,新栽種的桂花、香樟等苗木錯落有致,微風拂過,陣陣幽香撲鼻而來。誰能想到,這條充滿生機的綠道,前身竟是一條雜草叢生的施工便道。2014年,長壽區啓動桃花溪汙染整治攻堅行動;2019年,又開工建設龍溪河、桃花溪水系連通工程。在長期的施工過程中,河岸邊自然形成了一條供工人運輸和通行的便道。工程完工後,這條便道便✅閑置下來。由于原先規劃的限制,桃花溪庫岸一直未得到開發,久而久之,岸線變得荒蕪,這條小道也被雜草掩蓋。
“濱河岸線是不可多得的城市景觀資源,理應充分利用和保護。”近年來,有不少政協委員提出加強岸線資源管理和開發的建議;桃花溪周邊的市民也反映,雖然臨河卻無法親近河水,日常休閑需求得不到滿足。基于城市功能拓展的考量,長壽區開展了對桃花溪的調研走訪。在調研中發現,這條荒廢的施工便道位置優越,極具改造利用價值,于是,利用便道打造城市綠道的想法應運而生。
去年,桃花溪城市綠道項目正式啓動。在項目推進過程中,長壽區將文化價值提升融入規劃與建設,計劃以廢棄的施工便道爲主軸,依山就勢布局岸線空間,串聯沿途的山水風光和人文地✅標,著力打造一條山清水秀、便民休憩、人文荟萃的城市綠帶。
桃花溪地處三山兩槽之間,崖壁嶙峋,形成了獨特的城市峽谷風光,沿途還分布著三倒拐曆史文化街區、桃花溪電站、西岩觀城門等長壽老城的人文地標,是長壽城區資源最豐富、風景最優美的區域。
在綠道改造過程中,長壽區首先對桃花溪流域進行景觀提升,優化沿河植物配置,栽種了桂花、香樟等景觀樹種,打造出四季分明的林相季相。同時,通過增設懸崖步道和休憩平台,將綠道與沿途的城市地標連通起來,構建起一步一景的城市慢行系統。
在三洞溝瀑布下河口,一座仿古石橋橫跨水面,連接著長壽的新、舊兩座半城,橋上不時有市民和遊客穿梭,忙著拍照打卡。“以前這裏是一根排汙主管道,我們將其巧妙地包裹改造成石橋,既方便了市民出行,又成爲綠道上的一處特色景觀節點。”長壽區住房城鄉建委副主任周強介紹道。
在綠道沿線,類似利用排汙管道打造的景觀還有不少。桃花溪沿岸分布著衆多汙水管道,過去這些管網外觀簡陋,影響美觀。在綠道修建時,長壽區利用武俠小說家還珠樓主李壽民誕生地這一獨特人文資源,聘請專業團隊對排汙管沿線支柱進行彩繪美化,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示李壽民的生平事迹,既弘揚了傳統文化,又爲峽谷山水增添了別樣的魅力。
“沒想到長壽的特色文化如此豐富,真是讓我大開眼界。”來自北京的長壽籍遊客任廣峰在徒步走完6公裏的桃花溪城市綠道後,不禁感慨萬分。他從小跟隨父母在北方長大,這一路他拍了許多照片,爲自己的家鄉深感自豪。
去年國慶期間,修葺一新的長壽纜車站重新投入運行。灰白色的外牆立面散發著濃厚的複古氣息,運行當天便成爲熱門打卡地,還登上了《央視新聞直播間》。
“完全沒想到,長壽纜車能再次火起來。”土生土長的長壽市民程江回憶道,長壽老城建在半山上,小時候從河街到上半城老街,搭乘纜車是他的日常出行方式,纜車鐵輪滾動的聲音是他童年的美好記憶。後來,隨著汽車的普及和道路的增多,纜車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。
去年,長壽區將纜車站提檔升級納入城市綠道項目,不僅複原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站台場景,還打造了一處近500平方米的觀景平台。去年國慶,觀景平台正式開放,市民和遊客紛紛前來打卡拍照,從高處俯瞰,長壽老城的美✅景盡收眼底,蔚爲壯觀。
對于城鎮化起步較早、經濟活躍度較高的長壽區來說,城市更新不僅是居住環境和生活空間的改善,更是推動産業轉型、培育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手段。
長壽區副區長劉朝煜表示,他們聚焦江、岸、城、人,以文化爲核心驅動産業發展。隨著“文化+商業”“文化+旅✅遊”“文化+産業”等新業態的不斷植入,長壽沿桃花溪一帶的核心功能和空間活力載體不斷聚集,爲城市的高質✅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。
以三倒拐曆史文化街區爲例,過去這裏是典型的城中村,到處都是破舊的老房子。近年來,長壽區利用國有平台公司流轉廢棄老房子,積極招引業主,培育“文化+”項目,街區逐漸熱鬧起來,商業也日益繁榮。返鄉創業的廖江紅盤下其中一間老房子,改造成民宿。“綠道建成後,節假日客房幾乎天天爆滿,生意比以前好多了。”廖江紅還會根據季節變化推出限定✅款飲品,吸引了不少顧客。
周強告訴記者,目前三倒拐曆史文化街區已盤活了20余處老房子,逐步形成了以咖啡、餐飲、民宿産業爲主的城市休閑業態。接下來,他們還將擴建停車場,複原老電影院,持續豐富“文化+”的業態供給,滿足市民和遊客的多樣化需求。